数九寒天,身穿单薄工衣的陈麒伦与寒冷的天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自供暖开始,身为热力管网巡检工的陈麒伦每天都要和工友对139个井室、184台补偿器和386个阀门进行巡检,确保供暖季不停暖

游走在井下30摄氏度与地面上零下十几摄氏度之间



本报首席记者 贺芳芳

2020年12月29日,寒潮来袭,省城气温骤降。在位于太原南中环的热力井旁,一群身穿单薄工衣的热力管网巡检工作人员与寒冷的天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陈麒伦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当日,作为太原热力集团分公司第三供热分公司巡线所巡线六组组长,陈麒伦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单位,填写派工单和安全日志,针对工作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劳动防护用品是否正常。准备就绪后,他便和工友来到负责的南中环、东中环等区域,开始对17公里线路上的139个井室、184台补偿器和386个阀门进行巡检。

8时30分,陈麒伦来到了南中环11号井室对设备进行检查。“除了气象局,就数我们供热巡线工最关心气温变化了。这几天降温,热力公司就会给供热管道升温,温度变化会导致管线上的补偿器热胀冷缩,必须每天按时检查。”陈麒伦一边做下井准备一边说,“补偿器一旦发生漏水、崩裂等故障,就会导致供热停止。我们加班维修不要紧,老百姓家里不能停暖气呀!”

11号井室有6米深,打开井盖,热气混杂着各种气体扑面而来,有些刺鼻。通风、检测、下井……五六分钟后,完成检查工作的陈麒伦从井口爬出已是满头大汗。升井的那一瞬间,他头上的汗水迅速凝结成冰,一阵冷风吹过让他打了一个冷颤。“井下温度最低也有30摄氏度,一下井就是一身汗。记得刚上班时,我的身体不适应,三天两头感冒。”陈麒伦笑着说。

“我第一次下井时,打开井盖看到井下又脏又臭,站在井口往下望,吓得本能地往后退了几步。”陈麒伦回忆说,“但看到组长啥也不顾地下井,一种对热力工人的敬佩感油然而生。别人能干的我也能干。”后来,凭借在部队锻炼出的吃苦精神,陈麒伦克服了自身的弱点,顺利适应了岗位,“如今,就算是十几米的深井我也不害怕了。”

每天,陈麒伦的微信步数都保持在1.5万步以上。“17公里的管线,每天都要检查一遍,主线路上还可以开车去,但还是有近50多个井室不能开车前往,只能步行。巡检完,我们还要随时待命,有抢修任务必须及时赶到现场。”陈麒伦说。

在老百姓眼中,每到供暖季是热力巡线工忙碌的时候,其实一年四季他们都在路上。每年,他们不仅要参与维修、保养、培训、学习等工作,进入9月便要开始供暖准备工作。特别是夏天,他们除了要对所有井室的设备进行保养维修以外,还要看护热力管线施工工地,保护热力管道不被破坏。“经常是施工到几点,我们就看护到几点。”陈麒伦说,今年8月结婚的他说好中秋节陪媳妇回娘家,可因为工地赶工期,自己连着两天两夜没回家,最后只能让媳妇一个人回娘家。“媳妇生气了,怨我,我心里很愧疚。”

这一上午,陈麒伦共下井20次。“139个井室,每天都要检查一遍。确保老百姓温暖过冬,我们责无旁贷。”对于自己的工作,陈麒伦有着深深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