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震川
开栏的话
他们上有父母,下有妻儿,却长年扎根深山,只能将对亲人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他们饮冰卧雪,一天三顿吃泡面,却为百姓找到了甘甜的水源,为林立的高楼探得了地质数据,为国家寻得了宝藏;他们穿着一身与自己那颗赤子之心一样耀眼的鲜红色制服,天地为家、风雨相伴,“崇高”与“奉献”两个词从此支配着他们砥砺前行的人生路。他们就是光荣的“地勘人”。
2020年5月的太原古交市吾儿峁村,一台高大的钻井一刻不停地轰鸣着。“出水了!出水了!”伴随着钻机的轰鸣声,一股清冽的甘泉涌出地面。围观的村民们见到这一幕时,泪水瞬间夺眶而出。在一片欢呼声中,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悄悄靠了过来,用手掬起刚刚流出的水放在嘴边喝了下去。“甜的。奶奶,是甜的!”孩子大喊着。村里的几个老人一下子跪在了钻机旁,围着泉水哭了起来。
古交市吾儿峁村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小山村,祖祖辈辈喝的都是雨水。邢之恒就是吾儿峁村人,1995年出生,毕业于黑龙江大学,2019年成为山西省煤炭地质水文勘查院的一名职工。在一台高大的钻井架下,邢之恒和记者讲起了发生在这个村的故事,当时的一幕幕已经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就像一部纪录影片。
“得知自己所在的钻井队要到家乡打井时,我高兴得睡不着觉。为了接雨水喝,我们村每家每户的院子都是漏斗型的。雨水伴着泥土沉淀后依然又苦又涩,我们这里的人生病拉肚子是常有的事。”
随着泉水的涌出,吾儿峁村的村民一边对钻井队的工人们千恩万谢,一边争先恐后想尝一尝自己从来没喝过的甘甜井水的味道,却被钻井队员们制止了。“老乡们,水刚出来不能喝,杂质太多了,得流两天。”
“这么好的水哪儿有杂质了,我咋看不见?”
“甜甜的水就这么浪费了?还要流两天,那得浪费多少呀?”
“恩人呐,这水可是我们的命呀,可不能这么白白糟践了啊!”
……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打了大半辈子井的钻井队队长杨延达对村民内心的渴望再理解不过了:“对于那些居住在干旱地区的村民来说,水比金子都要宝贵呀。每次在缺水地区钻出水后,我心里又欣慰又心痛,欣慰的是老乡们从此告别了苦涩的雨水,心痛的是他们的生活太不容易了。作为一个打井人,我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啊。”面对村民们的不理解甚至抱怨,钻井队员们没有丝毫的不快。因为当他们走进这些干旱的村子时,心已经和村民们连在了一起。
两天后,经过检测,吾儿峁村的泉水已经达到了饮用标准。吾儿峁村人世代喝雨水的日子结束了。钻井队员们开始拆除施工现场的设备,村民们都赶来工地为他们送行。“老乡们,我们不走。经过勘测,这里还能打一口地热井呢,打出来就是温泉,到时候咱们村能发展旅游业,大家都会富起来的。”杨延达对村民们说着。村民们的眼泪再次流了下来。
山西省煤炭地质水文勘查院职工刘文杰已经打了40多年井,有多少口自己早就不记得了。“很多人问我,打井工作苦、待遇低,到底图啥?我也说不清,只记得每当我们给村里打好水井离开的时候,老乡们拉着我们送了一里又一里的情景,就像当年送红军、送八路军一样。我是个老党员,每当想起这一幕,我就感到无比幸福。”
“作为一个喝着雨水长大的孩子,当我跟着师傅们为家乡打出了水井,喝上了甜水的时候,哭得都停不下来。开心、骄傲,各种情感涌上心头。”说着说着,邢之恒眼眶又湿了,“啥也不说了,我还年轻,我要好好向师傅们学习,这辈子我就打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