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赵丹丹
74种新药进医保、218种药品集采再降价、罕见病药品平均降价65%,预计2022年可累计为患者减负超300亿元……近年来,国家大刀阔斧的药品改革,带来的是百姓切实的获得感。小小 “一粒药”,牵动着千千万万的民生。
“天价药”进医保,3岁小患者重获生机
不久前,长春市民于海莹抱着3岁的儿子来到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他要为身患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儿子注射“救命药”,那个曾经想都不敢想的 “天价药”。
“孩子是2019年年初确诊的。听说一针就需要70万元,我们全家都懵了,砸锅卖铁我们也凑不出这个钱啊。”于海莹说。
于海莹口中的“天价药”是靶向治疗药物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也是我国首个获批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进口药物。患者第一年需要注射6次药物,从第二年开始每4个月注射1针。患者在注射用药后,运动能力会有一定程度恢复,但70万元一针的价格让患者和家人望而却步。
2021年12月,一个“灵魂砍价”的短视频火遍网络,在经过8轮谈判后,70万元每针的诺西那生钠以3.3万元每针的“地板价”进入新版医保目录,再经医保报销后,个人仅需负担1.2万元。从2022年1月1日起,患者首年治疗费用从140万元全自费降至个人自费不超8万元,以后每年个人承担的治疗费用不超4万元。“我儿子这回有救了!”抚摸着儿子娇小的身躯,于海莹流泪了。
看到希望的患者多了起来。吉大一院小儿神经科副主任吴雪梅告诉记者,自诺西那生钠注射液进入医保后,科室已经收到20多名患者的预约治疗申请。“在过去,能够自费治疗的患者是凤毛麟角。现在,我们每周能有3到4名患者来接受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治疗。”吴雪梅说。
吉林省医疗保障局医药服务管理处处长刘良军介绍,为了紧盯国谈药品落地 “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群众尽早受益,吉林省医保局第一时间指导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积极备药,并在患者用药后进行跟踪随访,全力保障百姓急需的“救命药”能尽早使用。(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