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首席记者 陈秋莲 通讯员 韩洁芳
急诊科是医院的前线,是接诊危急重症患者最多的科室。
在山西焦煤汾西矿业职工总医院急诊科护理站,有一群始终忙碌的护士,从晨曦微露到夜深人静,从嘈杂的门诊到寂静的抢救室,从生命的诞生到疾病的痊愈。这支由护士长岳海荣带领、平均年龄为33岁的13名青年女子队伍,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急救经验,竭诚服务每名患者,多次荣获公司 “巾帼标兵岗” “明星班组”等称号。
这是一群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精兵强将。
一次0时左右,护士们接到岳海荣的紧急调度电话。原来是一个小区发生火灾造成人员伤亡,数名危重烧伤患者需要抢救。
间不容发,大家火速到岗,投入对危重烧伤患者的抢救中。从预检分诊、初步判断病情接诊到各司其职抢救垂危生命,从检测生命体征到仔细清创止血包扎,待全部患者病情平稳、由专人护送至住院部后,天已经蒙蒙亮。但是,一宿没合眼的年轻护士们第二天又准时上岗,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每天预检分诊50人次左右,晚上人数相对较多。”岳海荣告诉记者。急诊科肩负120出诊,需要医生和护士双值班,夜班时长达17个小时,每人每月平均上7个夜班。
这样就造成急诊科护理站的姐妹们与节假日无缘,每天的夜班、每周的周末、每次的休息日都是急诊科繁忙的时候,每个人24小时开机待命,需要随叫随到。
为了练就精湛的专业技能,这个团队制订了严格的周小培训、月大培训和月考核制度。科室每周利用晨会时间开展一次小培训,在带领大家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国内外的护理知识,掌握新动态,更新护理理论,以适应现实需要;每月开展一次大培训,对护理操作急救技能进行训练,锻炼急救护士的应急反应水准和应急能力,增强急救意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分享学习心得,促使共同提高;每月一次大考核,有效提升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目前,全体护士对护理工作基本功扎实娴熟,多次参加医院的技术比武。
这是一个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群体。
在这里,护士们出诊手提25公斤重的急救设备不是夸夸其谈;遇到特殊情况,为抢救垂危的生命,上报领导是否开辟绿色通道时有发生。
在这里,搭救酩酊大醉的醉汉、挽救留守的孤寡老人已是家常便饭。
新年伊始,疫情扩散,护理站全体人员放弃春节假期。她们中有人放弃出游,有人退了返乡的车票,有人连轴加班支援科室,义不容辞地站在了疫情防控第一线。
岳海荣更是每天第一个来到科室,快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确保大家的安全,她一趟一趟领取防护用品,手把手教大家如何穿脱防护服;下班时,她要检查完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后才放心离开。
随着疫情越来越严峻,原本就紧张忙碌的工作越发高强度、高负荷运转,护理站的姐妹们不但要承担本科室患者的院内抢救,还肩负了发热患者的院前急救、转运与护送以及就诊患者的预检分诊及核酸标本采集工作。“不害怕是骗人的,但我们是专业的医务人员,即使再危险也要往前冲。”这是护士王倩倩的肺腑之言。
“在我们这里,女的当男的使,一人当作两人使!”护士李丹丹开玩笑说。
这也是一个团结一致、全面发展的大家庭。
每当医院组织歌咏比赛、新年晚会,急诊科护理站的姐妹们就集思广益、精心排练节目,表演活力四射。
这个团队的姐妹们大多已为人母,要接送孩子、开家长会。遇到大事小情,岳海荣能引导大家互相尊重理解,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为护士排忧解难。
她们在如花的年龄选择了护士这个职业,多年坚守、奔跑在救治路上,用仁心护佑生命,是真正的救治路上的 “提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