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郭倩 一声长鸣,是历史的回响;一行代码,是未来的答案。每年9月18日,这穿越时空的警报总会在中国兵器淮海集团“90后”青年工匠宋侠的心中激起特殊的波澜。他未曾亲历那段硝烟岁月,却用最现代的方式守护着当下的和平---用智能技术为祖国铸造最坚实的盾牌。 宋侠,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人工智能训练师,一个站在传统军工与智能科技交汇点上的青年工匠。他的日常是和数控机床“对话”,给机器人“上课”,为国防装备打造更智能的 “大脑”和更精准的 “双手”。 他调试的不只是机器,更是一份跨越历史的答卷。 2018年,宋侠一举拿下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山西赛区冠军、全国第六;2024年,获全国仪器仪表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别人看到的是荣誉,他感受到的却是一种“慢不得”的紧迫感。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现在技术迭代这么快,我们这代人必须跑在前面。”他主动参加各种人工智能前沿培训,如今已晋升为人社部国家题库终审组长,还参与编写了省级精品课程《数控机床结构与保养》。 30多篇技术论文、7项实用新型专利、多项自动化技术研究成果……这些不是珍藏在抽屉里的成绩,而是真正用在兵器现代化生产线上的“硬通货”。他负责的智能产线调试与维护,让这座历经岁月的兵工厂焕发出新的智能活力。 但宋侠的“战场”远不止于车间。他还是国家级裁判员,常出现在各大技能比赛的评审席上。他说:“当裁判不是为了评判别人,而是为了发现不足,推动行业进步。” 他尤为看重 “带下一代”。至今,他已在大专院校授课超680课时,培养学生600余人。没有照本宣科,他把一线案例变成鲜活教材,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一点点“码”进年轻人的认知里。 他编写的《分厂各类设备维修案例》《气动舵自动化生产操作单元》早已成为单位人手一本的 “技术宝典”。传承,不是一个人强,而是一群人强--这才是他真正想做的事。 如今,警报仍在每年响起。但不一样的是,历史的悲愤正被一代代像宋侠这样的年轻人转化成科技自强的动力。从精密制造到人工智能,从一线技工到国家级裁判,他的成长轨迹同步于中国兵器工业从机械化、信息化到智能化的跨越发展轨迹。他手中握着的不再是传统工具,而是编程器与智能终端;他守护的不仅是设备精度,更是国家安全。这是一位青年党员、一位新时代兵工人用代码写下的强军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