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郭倩 9月16日上午,在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试制部电装组,记者见到了无线电装接工张梅---一位身穿白色防静电工作服、头戴工作帽、眼神专注的女职工。她正俯身于精密设备之间,手中的电烙铁在单体上轻盈点画,仿佛艺术家在完成作品。2018年至今,她在无线电装接岗位已默默坚守了7年。她常说:“我们焊接的不只是器件,而是国家的‘神经脉络’。” 回忆起刚入所时的经历,张梅语气中仍带着激动。她坦言,自己能够留下来,最要感谢的是师傅陈志华。 作为一名刚从农村走出来的实习生,她只知道埋头苦干。“每天最早来,最晚走,师傅在,我就在。”她笑着说,“有人调侃我‘就你会表现’,但我只是想,哪怕留不下来,我也尽力了。” 在最终选拔时,张梅表现优秀,陈志华看在眼里并向领导申请留下张梅。“我当时根本不知道背后还有这样一段故事,事后才知道是师傅替我说了话。”她说这话时眼眶发红。“我不知道怎么报答师傅,我只知道把师傅交代的活干好。” 电装工作远非外人想象中“插根线、焊个点”那么简单。 张梅向记者展示了一个正在组装的单体---一个结构复杂、线束密集的单体,内部有上千根导线,每根线的线径仅0.2至0.5平方毫米。每根都必须准确焊接,不能有丝毫误差。 “一个焊点错了,小则功能失效,大则整个单体烧毁。而且有些产品一旦出错就废了,根本没有返工的机会。”她说起几年前参与的“观瞄平台”项目,那是一个内部结构极其复杂的高精密设备,操作空间极为有限。“人要猫着腰钻进去,坐在底层操作,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她和团队连轴加班近一个月,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作为一名无线电装接工,被烫伤是家常便饭。电烙铁的温度高达300多摄氏度,热风枪更是逼近400摄氏度。“刚开始天天被烫,手指上都是泡。现在你看,手指已经粗糙了,烫多了就没感觉了。” 7年过去了,她已经成长为班组里的行家里手。不仅如此,张梅还是个善于动脑的实践者。她自主研发了一台“线束自动缠绕胶带装置”,将原本每根线束的人工缠绕时间从两三分钟压缩到30秒内自动完成。“这样做是为了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能‘亮得出剑、扛得住压’。”她说,这就是平凡岗位上的创新价值。 在采访最后,张梅提到之前参观展馆的场景。展柜里陈列着早年故障频发的通信设备,如断了的导线、老旧的单体,无声诉说着曾经的艰难。“现在,我们能精准控制每一根导线、每一个焊点,让装备在万里之外也能稳定通信。”她骄傲地说,“我们焊接的是星辰大海的梦想,装配的是民族复兴的基石,在创新中不断激励自己为国家造就 ‘硬底气’。”